返回111新政的开启  一脸邋遢首页

关灯 护眼     字体: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很明显,不管谁推着谁走,原定的计划已经行不通了。

既然下定决心,那就必须重新拟定计划,当然这事急不来。

现在如何给何廷枢以支持,如何让清丈顺利进行才是首要问题。

打起精神仔细考虑。

首先要做的,肯定是控制舆论,控制一个可以将他的意图、政策完整、及时的传递下去的渠道。

借助这个渠道,他可以与文官争夺话语权,同时占据道义制高点打击文官。

抓住哪个渠道控制舆论也有讲究,起码目前的邸报是不行的。

邸报,又叫邸鈔、京报,最先出现时通常是给基层官员看的,内容大多是圣旨、官员调任信息、奏疏等朝政信息。

时至今日,邸报内容已经包括社会的方方面面,从朝政到经济再到社会新闻都有登载,阅读人群也已经从官吏扩大到对朝政有兴趣的士绅、学子生员。

一些有需要的人也会特意收集、购买,比如西门庆就曾经买过,‘叫了吴主管来,与他五两银子,教他连夜去县中孔目房中,抄录一张东京行下来的文书邸报。’

内容也五花八门,比如嘉靖戊申七月邸报‘大同右卫参将马继宗家,舍人禄之女年十七,将嫁,化男子’。

是不是很惊悚?

马上嫁人了,大姑娘变成小伙子了,这也能堂而皇之的登载于邸报上。

邸报的信息收集来自于六科、通政司,发行则是提塘官抄录后借助驿站进行传播。

具体来说,奏疏等信息由通政司收集送与皇帝,经一系列程序作出处理后发给六科,六科则抄发给各相关衙门,这时候六科就会将抄发的文件进行编辑以供提塘官抄录。

提塘官,大明各地的巡抚与总兵派驻在京师专门处理邸报的官员。

这其实就是朝廷控制的报纸,而大明朝廷也显然意识到这一点,对邸报内容作了一些限制,比如‘禁抄发军机’,‘凡涉及机密之事,不得传抄’。

可惜,既然是朝廷控制的报纸,那就必然受制于朝廷。

三个环节中的大大小小的官吏都可能明着暗着捣乱,受众的限制也使得皇帝很难将自己的意图昭告天下。

因此,朱由检必须有一份能自行决定内容、脱离朝廷的控制、能最大限度的扩大阅读人群的报纸,这其中的意义不必细说。

既然要办报,经费、印刷、发行、价格等等方面就要考虑。

——

11日下午,召来魏忠贤、曹化淳,再召王承恩与曹变蛟——其余诸人都在房山军营。

“臣对印刷等事务一无所知,还是要请曹掌印来说。”魏忠贤对曹化淳很客气。

这厮执掌皇帝的财务不说,还执掌着大伙的财路,得罪不得。

曹化淳对此是一清二楚,毕竟管理、清理宫内工匠,盘查账簿就是他的本职工作。

“陛下,印刷不是问题,成本也不高……。”

此时,大明印刷邸报已经改用木活字了。

每个工匠每日工钱只有0.04两,每日可刻字百个左右,技术娴熟者可以刻150字以上。

如果按照皇帝的意思改用铜制活字,刻字会慢一半以上,不过使用期会长的多,成本只会更低。

而铜是一次性投入,也可以重复使用,几乎可以省略不计。

纸张已经改用最便宜的毛边纸与连七纸。

这两种纸都是福建、江西出产的竹纸,经过万历年间的技术改造后,现在作为印刷书籍用纸普遍使用。

毛边纸价格百张0.02两银子,连七纸略贵一些,0.026两。

如果改用棉纸就贵了,百张起码0.5两。

“陛下,印刷成本里最高的就是人工与纸张。

印刷数量多时,其余成本都可以忽略不计。”曹化淳总结道:“如果按照邸报大小,印制数千张时,每张邸报成本在纸张价格上增加3-4成也就够了。”

由于毛笔字字体大,现在每张纸大约只有400-500字,如果能用鹅毛笔书写,1000字以上毫无问题。

每百张0.026两,取中间价800文=1两,大约等于20文,每张邸报即使成本翻倍,也不过0.4文。

如果每份邸报十张,也不过4文,用鹅毛笔写还会低一半。

有些懵,不是说古代书籍死贵死贵的,导致平民读不起书吗?

怎么会这么便宜?

“臣以为,陛下不妨将价格定得低些,每张二文即可,发行则可以在京师内招募游民,每人每日卖出几十份即可糊口。”魏忠贤提出建议。

“外地发行呢?”朱由检问道。

这可不只是为京师准备的。

虽然京师在册人口百万,据说还有三四成的不在册外地人,每日卖出几万份没有问题,足以养活一个印刷作坊。

可他的目的不仅是京师的。

曹化淳分析道:“陛下何必心急。

如果邸报看的人多,自然会有人购买了运到外地出售,如果数量多到一定程度,自然会有人来求着在各地印刷。

您不想借助朝廷的力量的话,就只能顺其自然。”

也是,有些心急了。

“朕知道了。

曹化淳在宫外筹备地方、工匠、工具,魏忠贤你负责派人收集每日的疏抄等。

先用木活字印制,朕这几日将字帖写出来后改以铜活字。”

不是开玩笑,前世唯一的特长大概也就是钢笔字了,放眼大明,用鹅毛笔有谁能比他写得好?

只有繁体字是个麻烦,说不得要临阵磨枪了。

提笔写了几个字以确定铜活字大小,再安排研究油墨——大明现在使用的水墨。

————

商议完邸报,事情还有很多。

“曹变蛟,派得力之人去关外,与王督师交涉招募蒙古人,大汉将军营扩编一倍。”

“王承恩,在山西、北直隶招募士卒,暂时定为3万人,优先在灾民中招募。

所需粮饷由京营粮饷里调拨,仿照奋武三营例子办理。

五军刀叉围子手等皇城守卫军,这次全部将营号拿过来,朕要重新编练。”

听了皇帝的命令,两人表情截然不同。

曹变蛟自然是兴奋的很。

招募了这些稍加训练即可成军的蒙古人,大汉将军营编制将达到1.3万人,一个总兵妥妥的攥在手里了,所缺的就是战功了。

王承恩很是担忧,又很疑惑。

既不知道皇帝为什么一改小心翼翼的态度,忽然要对京营大动干戈。

又担心惹出什么事端,这可是十个营的规模。

“陛下,是不是操之过急了?”

“无须多说,你照做就是。”朱由检也没解释:“魏忠贤,此事还要你大力协助。”

“臣遵旨。”

皇帝决意如此,二人也只能遵旨了。

“曹化淳,再从各部调拨工匠去军器厂,武器铠甲产量还要提高。房山军营继续扩大,夫役尽量从流民中招募。

天津卫盐池进度要加快,需要的人手也尽量在流民中招募。”

“陛下,添加水轮、唧筒、赶制机械,还有厂房等,这都需要几个月才能见效,现在调拨工匠为时尚早。”

“这些你自行安排。”

“臣遵旨。”

“魏忠贤,让郭允厚将这部分粮饷转到禁军名下。

再令户部、工部合议挤出些银子修缮水利,此事由你派人监视,若是有不开眼的,重惩。

再拟旨,朕虑煤窑关系国计民生,因此放开禁令,所有人等只需到顺天府办理手续照章纳税,即可自行开采煤窑。”

魏忠贤听了大惊失色:“陛下,此事还需慎重。”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